山水相映,城景交织,行至巫山,风景正好。正值巫山红叶季,收获美好,不失至味。一定要来见一面!走起!
巫山,重庆极东。长江声势浩大,西面跃出,穿县境南部形成巫峡;大宁河自西北向东南纵贯县境北部,形成小三峡。
水域版图上,长江三峡如龙之脊骨,地处三峡腹心地带的巫山,于龙腹丹田中孕育出龙骨坡文化,204万年前,东亚人类的先祖从巍巍巫山云雾深处走出,拨开文明的迷障。巫山,同样是中国大溪文化最早发现地,更是大溪文化的命名地。
大溪文化,5000多年中华文明史的象征之一,是如今巫山文化在宇宙长河中的最初回响。
峡江地区的大溪文化遗址中,发现了大量的鱼骨化石、鱼形骨制品以及火烧过的砂石板,宽谷地带自然状态限制当地农业成长,莽莽水域、源源流水与鱼类的规律繁殖,则为大溪人准备了充足的渔猎资源,鱼,是大溪先民的重要食物。
2000多年前的东汉,则是巫山烤鱼的成熟期。巫山出土的制鱼庖厨甬、青铜烤架以及大量汉代鱼纹砖,证明巫山烤鱼的制作技艺,已然广泛流行。
居住在长江沿岸的大溪先民,以丰富的鱼类资源哺育着族群的生存壮大,巫山饮食文化的脉络中,鱼从长江与大宁河的波澜里跃入巫山人的基因,在巴楚文化、神女文化、巫文化、移民文化的交融里震动。
一簇烧了5000年的火,从大溪先民猎鱼而归炙烤鱼类的石板下,到东汉正在烤鱼的庖厨灶头,更延续至如今巫山县城家家户户的桌上厨间。
烤鱼的香气漫延5000年,成为巫山城市名片,在风味的演化、技术的进步之中,与每一个巫山人发生着情感与文化的共振。
巫山七姊妹辣椒,在当地人心中,是辣度与硬度皆恰到好处的辣椒品种,“肉厚、皮香、硬度高、辣而不烈”,拿来做泡椒,炖煮不会软烂,拿来做红油,香气足,细微的辅料差异,却有口感上的千差万别。
泡椒红油煸炒出香,出锅的时候,鱼和丰富的调味料在烤盘里小火慢煎煨炖,香味渗入鱼骨,鱼肉吸饱汤汁,鱼头鱼尾格外酥脆,细腻鲜美,烟火浓味,咀嚼感与肉香恰到好处。
人间的烟气,食物的温度,甚至巫山人的情感记忆,都在一盘烤鱼中充盈释放。
很多人千里迢迢到她的店里吃烤鱼,能吃出鱼扎扎实实的鲜美风味,鱼在桌上烤得滋滋作响,嫩若无骨,各类高山原生态的食材混着层层递进的辣椒与鱼香。
大自然馈赠给巫山的高山峡谷的逍遥快活,也尽在一盘大开大阖的风味之中了。